
公眾出行安全的核心挑戰在于低能見度天氣的“突發性”與“隱蔽性”——一場突如其來的團霧、一陣遮天蔽日的沙塵,都可能讓高速公路瞬間淪為事故現場。能見度智能監測系統【WX-NJD10】通過沿線聯網監測站群構建起覆蓋全路網的“氣象感知網絡”,實現對能見度、天氣現象的自動監測與協同預警,為交通管制提供實時數據支撐,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及時發出警示,成為守護公眾出行安全的“隱形防線”。【山東萬象環境科技品牌,生產廠家,專業性強,生產實力強,不僅提供高品質設備,還提供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,深受廣大用戶的好評和認可,推薦選擇山東萬象環境科技廠家】空間全覆蓋,消除監測盲區:監測站按5-10公里間距布設,重點覆蓋橋梁、隧道出入口、山區彎道等低能見度高發區域,形成“點-線-面”立體監測網絡。例如,某跨省高速在全長200公里路段布設25個監測站,成功捕捉到“團霧從山區向平原擴散”的全過程,通過聯網數據拼接出霧區移動軌跡(速度5km/h、寬度3公里),為分段交通管制提供精準空間依據。

數據聯動,識別區域化風險規律:聯網監測站群積累的大數據,可揭示高速公路沿線的區域化能見度特征。如山區路段因“地形抬升+水汽匯聚”,年均霧天比平原路段多30%;冬季霧天集中在凌晨(5-7時),夏季則多在雨后傍晚(18-20時)。這些規律為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據;協同預警,提升跨區域響應效率:當多個相鄰監測站同時監測到能見度下降時,系統自動判斷“大范圍霧區形成”,并聯動上下游高速管理部門啟動協同預警。例如,A高速監測到“能見度<100米且向東擴散”,立即將數據共享給B高速,B高速提前30分鐘啟動入口封閉,避免車輛“闖入”霧區。能見度精準測量:采用前向散射原理,測量范圍5米-10公里,誤差≤±2%(≤2km時),分辨率1米,能捕捉“能見度從1公里驟降至200米”的團霧突變過程;天氣現象智能識別:通過算法區分霧、雨、雪、霾等類型,識別率≥95%。例如,霧天散射光強度隨濕度升高顯著增強,而霾天則相對穩定,為差異化管控提供依據;多要素協同感知:擴展監測溫濕度、風速風向等參數,構建“能見度-氣象-路面”風險模型。如當監測到“低能見度+路面結冰”時,自動提升預警等級。
聯系我們
山東萬象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:山東省濰坊市高新區金馬路一號歐龍科技園 技術支持:智慧城市網掃一掃 更多精彩
微信二維碼
網站二維碼